一、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区别?
现在设计是视觉放第一位,寓意放第二位。
传统设计是相反。
举个例子:中央电视台的台标,原来是红绿蓝3色的2个环状,这个是寓意第一位,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所有的光色都能用这三种颜色组合,所以寓意着万物,而现在的CCTV就是一个带有透明效果的白色英文,他是把视觉放第一位了。
二、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
传统美学把“美”作为判断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标志。然而,当1930年代梁实秋写下《文学的美》这篇文章时,虽然他仅仅是就文学这一艺术形式提出了“美”能否作为判断其价值的标准,却已经隐含了将“美”与“艺术”分离的看法。他斩钉截铁地说:“文学与图画、音乐、雕刻、建筑等等不能说没有关系,亦不能说没有类似之点,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各个型类间的异点,我们要知道美学的原则往往可以应用到图画音乐,偏偏不能应用到文学上去。即使能应用到文学上去,所讨论的也只是文学上最不重要的一部分——美。”
显然,当代西方思潮中,“美”已经不再被看作审美价值的源泉,充其量很类似一个愉悦性的形容词而已。这种观点也暗示了美与艺术的分离。这是现代美学和传统美学的一个分水岭。
同样受到现代西方反形上学美学思潮影响的朱光潜,却敏锐地注意到梁先生这篇文章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性,他也以自己的方式去强调审美价值只是艺术价值的“一部分”,艺术价值要大于审美价值(美与艺术分离的另一种表达)。但是,朱光潜毕竟是在维护传统美学的意义上对梁先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朱光潜随之在《北平晨报》1937年2月22日发表了《与梁实秋先生论“文学的美”》一文,以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梁实秋三天之后就朱光潜的质疑写成了《再论“文学的美”——答朱光潜先生》一文,既是答复,又是重申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
三、唐诗的美学特点?
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4.悦耳的音乐美。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一个重要结构因素。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音响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第二是语义节奏,指诗行的分节、断句、顿开和字词的连续等。历来好诗均可以歌,布尔顿说,诗的本质在于歌,强调的就是诗的音乐美。音乐美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这种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诗味,”就是那种使我们感觉到一首诗之成为诗的那种素质。滋味美是用华美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韵味、食佳肴之可口甘甜。诗歌的风格、气脉、文采、文质美均是构成诗味的要素。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四、关于美学的句子?
1、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了和谐。——(德国作家)席勒
2、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德国作家)席勒
3、我自己虽然不是画家,没有亲手制作美的力量,我却有审美的感觉、审美的理智,所以我才感觉到在我外面的美。——(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
4、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德国哲学家)康德
5、人们说,谈到审美趣味无可争辩,只是对于感性方面的审美趣味来说,这话才是对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6、一切时髦的东西总会变成不时髦的。如果你一辈子追求时髦,一直追求到老,你就会变成一个受任何人轻视的花花公子。——(德国作曲家)舒曼
7、不能只限于喜爱美的事物,还要善于理解它。——(俄国思想家)丰尔尼雪夫斯基
8、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德国诗人)歌德
9、如果不增强审美修养,就不可能与音乐家有共同的语言,也就很难欣赏奏鸣曲的美。——(德国作曲家)贝多芬
10、绝对的美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并且也不可能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美的概念无疑是在变化着的。——(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
11、人天生就有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
12、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
13、有些事物立刻引起美的快感,我们具有适于感觉到这种美的快感的感宫,而且美的快感和在见到事物时出自私所产生的那种快乐是迥然不同的。——(英国美学家)哈奇生
14、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德国思想家)马克思
15、审美观是人的文学悟性。——(法国诗人)儒贝尔
五、记忆美学的书?
朱光潜《谈美》、《西方美学史》;李泽厚《美学三书》、《中国美学史》、《美的历程》。
六、美学经济的兴起?
美学经济(The Economy of Aesthetics)的定义有很多,基本上大同小异。政和民通咨询有限公司(AMIC Public Counseling Corporation) 首席策划 魏涛先生 将其定义为: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
美学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强调了审美在经济中的突出作用,例如在艺术品、工艺品、服装、娱乐产品以及大量的非物质形态的商品中,美的价值往往占据着商品的主要价值,其实用性价值被淡化。同时,随着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和现代设计运动的兴起,改变了消费者原有的消费需求结构——即从物的(生理性、功用性等)需要,逐渐强化感觉的需要,因此企业们对商品价值的设计时,也开始探索满足消费者感官期待的营销形式。
作为美学经济观念的践行者,魏涛先生正尝试将哲学理论中的大量的美学内涵(Aesthetic connotation),应用到商业、工业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提出,美学的研究既然必定遵循人的审美追求,那么也应当尊重人的生活化需求,美学语言要大众化,要倾向去构建社会和谐的审美情趣,要让美学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大众。
经济化的美学,便是一个离开学术化的傲慢血统庞大的美学分支,广泛地参与到人们的实际生活。
七、分析美学的作用?
生活中的体验是美学的来源,同样美学也在反作用着生活,影响着个体对美感体验的认识。
美学不仅给我们提供基本的关于美的现象,它还帮助每一个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能力。美是一种联想,把感觉到的东西同自己思想意识中的潜意识进行比对,产生的联想结果同自己在现实中的境遇的想象形成一种思想意识里的期望心理。
八、中西美学的关系?
美学是一门属于哲学范畴或者说认知性的学科。众所周知,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最初是由西方学者建立起来的。虽然如今的美学系统已经具备了普遍性和共通性,但是因为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所以美学的概念和类别主要是基于欧洲的特定传统,受到了来自欧洲当然还有越来越多来自美洲的偏好的影响。如果根据欧洲的标准来看,中国本身其实是没有美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美学的跨文化现象有一定了解。
当我们在面对另一种文化现象时,必须保持批判性的自我反思。有些内容看起来很相像但其实完全不一样,因为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不同,所以我们在讨论时必须把环境和背景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这里的环境和背景就是所谓的文化。文化到底是什么?它可以是我们所用的语言,但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审美取向,也就是由神话传说和人物形象所构建起的文化框架,比如我们如何看待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举个例子,在西方我们可能会引用康德、黑格尔或是歌德,而在中国你们则会引用孔子、苏轼或者杜甫,这是任何一种文化认同的基础。
现在我们就来正式聊一聊美学。在欧洲的文化传统中,我们系统探讨过由感官而生的艺术审美观,而这恰恰就是美学的意义所在。尤其是在18世纪的德国,诞生了鲍姆加登、康德和席勒等现代美学的奠基人。而在中国,取而代之的是非系统性的著作,美学也从未成为人们探讨的话题。相反,人们更关注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其中表现美的媒介通常都是诗词,因此才会诞生许多关于诗歌和艺术的诗词作品。这和欧洲的传统大相径庭。
中国的传统美学其实是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的再“创造”,是以现代的视角反观此前的中国艺术和文学,这也成为中国探究艺术或文学创作本质的一种特殊方式。狭义上说就是以诗词、书法、绘画等形式为主,广义上还涉及建筑、陶器、青铜器、音乐、武术、园林等。当然,很难在上述三个领域之中找到共同的特点,不过诗词和书画(最主要的文人艺术)之间还是有共同点的。
在西方的美学领域,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相反,儒家思想中是没有美的概念的,人们缺乏对于美的讨论,仅仅认为美是外在的表现,不如道德层面的内容有价值。文学和艺术的美甚至被称为“俗”,带有一些消极的含义,比如美的一些同义字:华、丽、艳、媚、姿、色等。不过在早期的儒家经典中,比如在《孟子》中,美还有善的意思,这其实和古希腊的理念有些不谋而合。在道家思想中美也很少被提及,《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也就是说,在现实中美和丑是相对的,所以两者都不可取
九、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第二种说法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第三种说法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美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何为美。西方美学史是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的美学思想发展史。西方美学史源远流长,著名的美学家、著作和流派极多,影响遍及世界。近现代中国美学也受到它的影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十、佛家美学的代表?
中国佛教美学是佛教传人中国与传统思想结合后逐渐形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刺激、促进了中国艺术的繁荣,也表现了佛教的审美意识。佛教经典通过翻译传人中国,并发展成为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极大的影响。
魏晋以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领域,都呈现出与先秦、两汉文学的不同风貌,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受佛教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冲击、渗透、感染和影响。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新文体、新意境、新形式。